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金属行情 > 正文

东汉末年的诗人?

发布时间:2024-10-01 00:11编辑:冶金属归类:金属行情

一、东汉末年的诗人?

1、刘彻 (汉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2、卓文君

(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21年)

3、韦孟 西汉诗人。

4、赵壹(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嬴姓,赵氏。字元叔,汉阳郡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他生活的大致年代,是汉灵帝在位之时,即公元168至189年前后。《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了他的事迹。

东汉辞赋家。

5、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汉时期的诗人。

二、东汉末年有哪些有名的玉器?

第七课 汉代玉器的制作特征

一、汉代玉器造型特征之一--玉壁

玉璧是古人祭祀用的礼器,“以苍璧礼天”,认为其中的圆形孔可以通天,使人特别是统治者与天得以沟通。谷为我国先民最早栽培成功的粮食作物之一,到了汉代,谷物的种植成为最重要的农事活动。民以食为天,汉统治者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古代祭天首先要祭祀农神,把谷纹用于礼器上的装饰内容,显示统治者是为了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通过玉璧以礼的形式把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反映了当时天人感应的意识,也体现了统治者通过“敬天、保民、明德”,以求江山永存。

汉代时期的玉璧,存世量是较多的,虽然其社会功能在原有礼器的范畴中已经丧失殆尽,但是,作为一种当时社会上层所乐于接受的传统玉器制作样式,最终还是与其他的礼器不同而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在玉璧器形的设计上,还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考古实物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汉代时期的玉壁主要是根据其所用场合的不同,功能也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种就是仍然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具有礼器威仪的重器,这一类玉壁造型的特征是:

1、玉璧的直径都比较大,例如在1983年,考古人员在广州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玉璧中,最大玉璧的直径为33.4厘米,

而山东省巨野县1977年出土的一块玉璧,直径也达到了23.4厘米。这是从长江流域来看,南北地方所出土器中,直径比较典型的玉璧,一般常见的玉璧直径都在13-20厘米之间。

2、这种类型的玉璧制作,基本上都是以碧玉为制作原料,用白玉制作的却很少,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1959年,在河北省定县出土的一块直径18.5厘米的玉璧,目前存放在定州博物馆,我多次去观看过此物,这件玉璧就是上等的白玉质地,不仅材质优秀,做工也相当考究,该璧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杨伯达、杜遒松、王海文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而存放在河北博物馆的另一个出廓玉璧,也是采用白玉材质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出土的玉器中比例较小,总之考古挖掘中,汉代大型玉璧中白玉比较少见,相反在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品中,白玉璧的数量要比出土玉璧更多,当然达到这种超大直径的白玉璧也不是很多,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因为传世品的情况很复杂,也有历代高仿品混杂其中的可能。

3、汉代时期这种类型的玉璧纹饰,在设计和总体纹饰比例上,构成相对比较固定,大概有两种:

第一个是璧面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上面装饰有谷纹或卧蚕纹、蒲纹,外缘与孔周处留有无饰的边,多用单阴线同心圆来划分。

第二个就是此类玉璧与西汉时期铜镜的样式相类似,璧面用绦索纹或双阴线区隔成2-3个区间,一般内、外区采用细阴线来琢磨刻纹饰;中间的区域装饰谷纹或卧蚕纹,蒲格等。这种纹饰的设计后来我们在汉代的玉剑柄首上也能看到。

随着时代的进步,第二种玉璧逐渐衍化成为了装饰玉器,其主要特征是:

1、这个时期的玉璧,直径一般较上面的玉璧小许多,大多直径在10厘米左右。

2、这类玉璧所选用的玉材有白玉、青玉,传统历史中那种具有礼器威仪的玉璧材料,在这种装饰型为主的玉璧中很少见到,这告诉我们在汉代时期,对于玉质材料的使用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色彩标准的。

不要以为古人的材质和颜色是随意使用的,那种代表着传统的用玉标准“首德而次符”的用玉理念,在汉代时期也证明受到了最后的挑战,不过总体而言,汉代时期的用玉标准看来是有着严格的标准,是以颜色为第一要义的。

3、这一类玉璧无论是在工艺上的特征,还是雕琢手段,都十分复杂,除了我们常见到的战国时期玉器常见的那些工艺特征以外,很多玉璧都有着精密的镂雕纹饰,而这些技艺与镂雕纹样设计,都是很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的,震旦博物馆就有一批汉代的镂雕玉璧,不仅尺寸较大,造型也独具特色,以前我也专门撰文介绍过这一类的玉璧特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查阅以前的文字,这里不再重复;

面对这样的独特纹饰和材质的玉璧,特别是琢磨工艺和雕制手段,现在可以看到的种类主要体现在出廓玉璧、出廓带字纹玉璧、双联式玉璧等造型异形设计里面。

汉代在玉壁的设计琢制方面,工艺和技巧普遍要高于战国时期,达到了历史的极致。

最后强调:免费的文章是我上一个专栏视频课程《汉代玉器》的文字稿,如果想让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可以订阅下面的课程链接,从十一月一日到十一月十一日,我所有的玉文化专题系列课程参加头条双十一大促销活动,仅用一包烟的费用,可以每天一堂课,连续观看一个月的内容,目前有九个专题311节课程内容,全部订阅可以观看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有1200多位学员认真参加了课程的订阅学习,并且整体课程都是满分五星的好评,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感谢支持!

三、东汉末年到唐代的文学常识

东汉末年到唐代的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汉末年到唐代,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东汉末年到唐代的文学常识,带领读者一起走近那个充满文化繁荣的时代。

诗歌

东汉末年到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品包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等。这些作品形式各异,风格独特,表达了诗人们丰富的感情和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 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的特点。他善于借助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杜甫: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饱含着对社会动荡和民众苦难的关怀。他的诗中常常描绘战争、饥荒等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豪迈和奔放的气息。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对宴会和美酒的向往。

散文

东汉末年到唐代的散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作品以散文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包括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陶渊明自述》等。这些散文作品以自由的写作风格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读者。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们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小说

东汉末年到唐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样,开启了中国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以艳情、奇情、志怪等题材为主,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水浒传》则以梁山泊起义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忠勇好汉的生活和斗争。《西游记》则通过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探索。

结语

东汉末年到唐代的文学常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和人们的创作热情。诗歌、散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东汉末年司空是什么职位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司空是什么职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司空这个职位在古代官制中地位显赫,拥有重要的权力和责任。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东汉末年司空这个职位的具体情况。

司空的历史渊源

司空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官职。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司空这个职位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官职。在东汉末年,司空的地位和权力愈发凸显。

东汉末年司空的职责

东汉末年司空是什么职位?司空在东汉末年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主要负责管理朝廷的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同时,司空还负责督促官员依法公正执行职责,维护政府的正常运转。

司空的权力范围

司空作为朝廷重要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范围。在东汉末年,司空可以制定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法令,影响朝廷的决策和政策方向。此外,司空还有权力参与一些重要会议,对国家大政方针提出建议。

东汉末年司空的影响力

司空作为重要的官员,其言论和行为对政府和朝廷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东汉末年司空的任命和表现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稳定和运行。一位优秀的司空可以为国家带来繁荣,而一位不称职的司空则可能给国家带来危机。

司空在东汉末年的地位

东汉末年司空的地位非常显赫,位高权重。司空通常是朝廷重要的参谋之一,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东汉末年司空这个职位备受重视。

结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对东汉末年司空这个职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司空作为古代官制中的重要官职,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权力。了解司空这个职位的历史渊源和职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

五、东汉末年的结局?

东汉末年的最终结局是诸侯混战三国鼎立,最终由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统一。是一个各路豪杰粉墨登场的时代,经过黄巾起义的侵虐,导致国家已经积重难返,最终军阀董卓应大将军何进的邀请进入洛阳开始,军阀混战便开始了,进过长时间的残酷战争,最终北方由曹操统一南方由孙权和刘备分立,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经过时间的洗礼英雄豪杰们都凋零,最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曹魏政权,最终在其孙子司马炎在位时期扫灭东吴,三国重回一统。

六、东汉末年的谶言?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按照当时的五行相生说,汉属火,火生土,而土为黄色,在古人眼里,很多事物都是春归秋尽,夏去冬来,剥极必复,否极必泰的循环之理。公元184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几十万农民组织成三十六“方”,他们所用的口号就是张角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指汉王朝,汉代官员军队的衣服以苍青色为主,为了符合“黄天”,起义军都戴黄头巾,所以叫“黄巾起义”。这句谶言确实准确预言了东汉的灭亡结局,但最后当权的却不是太平道。

七、东汉末年的成就?

农业技术得到较大进步zhi,牛耕技术在东汉dao已普遍采用。专西汉时仅限于少数属地方。2.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开始逐步脱离使用竹简的时代。3.制陶业得到了发展,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4.天文学家张衡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5.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张机(字仲景)亦为医家,著有汉医内科学经典——《伤寒杂病论》。6.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八、东汉末年的邻国?

三国:魏、蜀、吴。

1、魏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蜀

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3、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九、东汉末年丞相?

东汉末年,曹操恢复了丞相一职。不过,在曹丕篡汉自立后,曹魏实际上是没有人担任丞相一职的。而就三国时期的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丞相一职同样是被空置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权建立的东吴,则一直有丞相一职。那么,问题来了,东吴一共有12位丞相:除了陆逊,你还知道哪一个?

  一、孙邵

  孙邵(163年-225年),字长绪,青州北海国人(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西)。原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称赞为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后随刘繇到达江东,继而辅佐孙权。孙权称吴王后,孙邵成为吴国首任丞相,数年后病逝。对于孙邵这位丞相,虽然是东吴第一位丞相,但是,他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比如没有担任丞相的大臣张昭,显然要比孙邵名气更大。

  二、顾雍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东汉末年,顾雍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对于孙权来说,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丞相,而将张昭派出在外,无疑是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从而平衡东吴老臣的势力。

  三、陆逊

  在东吴的12位丞相中,陆逊不仅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在能力和功绩上,陆逊同样是无出其右。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

  四、步骘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册封广信侯,迁右将军、左护军,册封临湘县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冀州牧。赤乌九年(246年),陆逊去世后,步骘担任丞相。

  五、朱据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

  六、诸葛恪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和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诸葛恪也担任了丞相一职。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出任大将军,领荆州牧。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选为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担任太傅,掌握东吴大权。诸葛恪抗击曹魏,取得东兴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授丞相,进封阳都县侯。

  七、孙峻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人。孙峻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去世的时候,孙峻联合诸葛恪共受遗诏,选为辅政大臣。会稽王孙亮即位,升任武卫将军,册封都乡侯。设计诛杀太傅诸葛恪,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册封富春县侯。太平元年(256年),跟随文钦征伐魏国,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托付于堂弟孙綝。

  八、孙綝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孙綝执掌大权期间,与皇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拥立琅琊王孙休即位,累迁丞相、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在左将军张布的协助下,遭到皇帝孙休捕杀,时年二十八岁。

  九、濮阳兴

  濮阳兴(?-264年),字子元,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吴景帝孙休末年至末帝孙皓初年任丞相。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濮阳兴与张布迎立孙皓。担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被万彧谮毁,流放广州,途中被孙皓派人追杀,并灭三族。

  十、陆凯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吴景帝孙休继位,陆凯担任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吴末帝孙皓即位,迁镇西大将军、荆州牧,进封嘉兴县侯。宝鼎元年(266年),担任左丞相,屡次劝谏孙皓。

  十一、万彧

  万彧(235~273年),字文彬,东吴末期大臣,官至右丞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左右丞相的设置,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孙皓将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自然可以达到制衡的效果。

  十二、张悌

  张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孙吴时大臣。张悌自少有名理,于吴景帝时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天纪三年(279年)升任丞相。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最终战死沙场。作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张悌为了守卫东吴而付出了性命,这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举动。

十、东汉末年棋圣?

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一位棋艺非常高超的棋手,他就是为称为建安七子之首的王桀。传闻王粲可以仅凭自己的记忆力完成对棋局的复盘,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位儒雅的男子,闲适雅致地在棋枰上摆放棋子。旁边不少人静静地围住他,默默看着他一个人下围棋。

  一个人下围棋?这真是奇了。人们好奇地往棋手旁一凑,顿时惊讶不已。原来不是棋手一个人对弈,是他正复原之前棋枰上那无声胜有声的对弈厮杀。

  前面的棋局厮杀已消失无踪,棋手却能根据记忆复原的一棋不差!真是神人,旁观者忍不住感叹。

  这位复棋的神人,是“建安七子”之首王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桀是文人雅士中喜爱围棋的代表人物。他能复原出从始至终的棋局,被人们称为“复棋”。

上一篇:银行黄金金条怎么买? 下一篇:2016年茶叶价格会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