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利用的垃圾?
一、人类最早利用的垃圾?
(1)古代的废物利用
人类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着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兴建厕所用来积肥。印度等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利用粪便和垃圾堆肥的习俗。
早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时期,就有人应用埋坑覆土的办法处理垃圾。18世纪,苏格兰大城市爱丁堡有将废物收集分类出售再利用的记载。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美国现在80%的人口在城市。
在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乡镇企业的兴起使非农业人口正在迅速增加。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三废”排放量日益加大,公害事件日趋增多,垃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保护开始受到社会公众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的重视,污染防治和废物利用技术迅速发展,大体形成一系列处理方法,成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2)现代的废物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由于废物放置场地紧张,处理费用高昂,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资源问题更加突出。
日本科技界首先提出了“资源循环”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注意,废物资源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在立法上也可以看出由过去的消极处置转为积极利用的发展趋势。
例如,美国1965年制订了《废物处理法》,1970年修订成《资源回收法》,1976年又修订为《资源保护再生法》,明确规定各种废物特别是固体废物不准任意弃置,必须作为资源利用起来。
为了实现废物资源化,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利用废物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专业化的废物交换和回收机构,从事废物的直接有效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80年代初就在全国布置了200个废物交换点,设立了3000个回收中心。
欧洲一些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大力发展跨国的废物交换体系。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最早着手与邻国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合作,签订了废物交换协议。西欧共同体商工委员会于1978年建立废物交换市场。
北欧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建立了北欧废物交换所,促进了废物资源化的发展。
除了这些管理措施外,各国科技界还提出了许多废物利用的工艺,无论废气、废液还是废渣,均可在合适条件下转化为资源。
例如:城市垃圾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经过分选和加工,可作为煤的辅助燃料,也可经高温分解制取燃料油;某些废液与废料混合,经微生物降解可制取沼气和优质肥料;废烟尘中可回收像锗这样的高价金属材料;废渣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已很普遍了。
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于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得到确认,并写入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沿用至今,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民间到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到1995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经营再生资源的公司(或称废品公司)有2800个,遍布城乡的回收网点有11.2万个,各种再生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厂有1500多家,从业人员约73万。
1950~1995年共回收各种废旧物资1775亿元,回收总量为3.5亿吨,包括冶金、化工、轻工、手工业等各行业的再生原材料,如废钢铁1.65亿吨,旧有色金属487万吨,各类陈旧化工原料1920万吨,废纸6300万吨,还有大量的可直接利用的旧物和身为无价之宝的历史文物。综合利用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仅1981~1995年,由回收的废渣、废液中提炼出的有色金属达8.65万吨,产值100亿元;而从含金、银、铂族金属的废弃元件中就提炼出黄金4800千克、白银711吨、铂族金属1990千克。
(3)当前的废物利用
废物昨用事业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人类不会满足已有的成果。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多侧重于在废物业已产生之后怎么对它们处理,这是一种尾端治理思路。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提出“清洁生产”新概念。
在1990年10月的坎特伯雷(英国)会议上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内容: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的预防性环境战略,旨在减少生产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对于和生产工艺,清洁生产着眼于节久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原材料,并在一切排放物和废物离开工艺前,削减其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清洁生产的战略重点是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即从原材料收集开始到产品的最终处置,要尽量减小负面影响。
发展清洁生产的战略思想,对废物的利用或资源化是一个重大进步,它拓宽了环境保护的视野,促进了变尾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全言位管理。
不过这是对新的工艺设计而言,而对地球上已积累的废物,其利用和资源仍很艰巨,即使这样,也仍然要用清洁生产的思想作指导,以免产生二次污染和新的环境问题。
几乎在清洁生产概念提出的同时,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案》,明确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概念。
它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却是一个行动指南,详细说明了污染预防体系和不同层次。它包括废弃物的清除、处理、回收、减少污染源和杜绝污染源。
最后这项“杜绝污染源”代表了污染预防新概念的最终目标。这个法案标志着保护环境新时期的开始,是继60年代以来化学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的产物,是人们孕育出的一个“新化学婴儿”。
90年代以来,这个“婴儿”受到各方的关注并被赋予了不少好听的名字,如环境良性化学、绿色化学等。最后,美国环保局采用了绿色化学这一名称。
1995年3月1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制订“绿色化学挑战计划”,以推动各界合作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用至杜绝化学污染源,这也把废物利用的观念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绿色化学是设计可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的,在技术上、经济上可用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环保局建立了专项基金,资助重要的有实用化前景的绿色化学研究课题。
同年,美国还设产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这是化学化工领域内唯一的总统奖,以表彰在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中有杰出现献的单位和个人。
1996年和1997年均有5个项目(优新合成路线、优新反应条件、更安全化合物的设计、小型企业、学术研究)获奖。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效益,而且是化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它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重新审视和改革现有的整个化学和化工。
因此,它是当代化学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无疑也是废物利用和资源化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二、人类最早对茶叶的利用是?
茶叶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饮品,也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国内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茶叶也走过了起伏跌宕的岁月。沿着历史的脉络,依据人类在不同时期对茶叶的认识和利用特征为节点,茶叶大致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和品茗的四次升级转变。
三、人类对茶的最早利用是咀嚼?
人类对茶的最早利用是做香料熬饭。
四、人类史上最早再利用的垃圾?
最早实现再利用的是一次性包装垃圾
德国是西方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立法的发达国家,也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1972年,原西德政府制定了《废物处理法》,拉开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序幕。1991年6月,德国颁布实施了《废物分类包装条例》,旨在减少包装废物的产生。对于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包装废物,规定必须使用或回收。
五、人类最早是用什么利用水力的?
人类利用水能的历史悠久,但早期仅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直到高压输电技术发展、水力交流发电机发明后,水能才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水力发电几乎为水能利用的唯一方式,故通常把水电作为水能的代名词。
构成水能资源的最基本条件是水流和落差(水从高处降落到低处时的水位差),流量大,落差大,所包含的能量就大,即蕴藏的水能资源大
六、最早人类探索宇宙的人
最早人类探索宇宙的人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都有过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从古代文明的天文观测到现代航天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最早人类探索宇宙的人追溯到古代文明
古人类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也展开了对宇宙的探索。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印度人等文明都有自己的天文学知识和宇宙观念。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对宇宙的本质和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古代对最早人类探索宇宙的人影响的思想
古代文明在宇宙探索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发展。他们的宇宙观念和天文知识为后来的天文学家和航天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古代对宇宙的探索可以说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起点。
现代最早人类探索宇宙的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航天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利用卫星和探测器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一些宇航员甚至有机会登上太空站,亲自体验宇宙的独特之处。
未来最早人类探索宇宙的人展望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人类对宇宙的兴趣持续增加,未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类探险家会开创出新的壮举,揭开宇宙更深层的奥秘。
七、最早人类怎么探索宇宙
最早人类怎么探索宇宙
最早的时候,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是基于观察和想象的。古人通过观察星空,推断出了一些宇宙的规律,比如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断地尝试着解开宇宙的奥秘。
古代文明中的一些宇宙观念也影响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比如古代中国的天文学,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秩序,星辰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宇宙观念影响着古人对宇宙的探索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早的沿袭传统的观测方法,到后来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
古代的宇宙观念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古代的宇宙观念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古代文明中的一些天文学理论和宇宙观念,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比如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理论中,关于日食月食的解释和预测,通过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探讨,为今天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
古代印度的宇宙观念中,对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有着较为复杂的描述,这些描述也为现代宇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现代科学技术对宇宙探索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天文学通过望远镜等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不断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进入太空进行更多的探索,比如载人登月计划、火星探测任务等,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开拓了新的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解开宇宙奥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黑洞、暗物质等的研究,让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和全面。
结语
最早人类怎么探索宇宙,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探索的话题。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和想象,追寻着宇宙的奥秘;而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宇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人类的探索之路还将继续。愿人类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能够解开更多宇宙的奥秘,揭开更多宇宙的面纱。
八、人类最早礼仪?
古人很早就认为,最早的礼仪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就是《礼记・礼运》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同时,古人又把饮食看作是礼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一定礼仪规范下的生活事项,故《荀子・礼论》说:“礼者,养也。
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必,所以养鼻也。”
因而,从周代开始,特别是在贵族阶级宴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饮食的程序和礼貌规范。
周人席地而坐,食器直接放在席上,饭菜的摆放规则是:带骨的熟肉(股)在左,大块的熟肉(截)在右;殺的左边是主食(饭),藏的右边是羹,羹的右边是酒和饮料;酱醋调料在最里边,烤肉在外边,右旁放着蒸葱;干肉脯修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以上只是《礼记・曲礼》的一些规定。
《礼记・少仪》还载有鱼肴的摆放次序: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宴饮开始之前,行进食之礼,宾先主后起身说一些互相感激的话,叫做“兴辞”。
待宾客坐定,再行祭食之礼,将所食用的饭菜拨一些放到食案上,以报答造食先祖,表示不忘本始。
周礼・春官・大祝》所载“九祭”,便是九种不同场合中的祭食之礼。古人的礼仪生活中,真正是:“无酒不宴”,“无酒不成礼”。
《北山酒经》曾这样描述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目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间里,诗人墨客,樵夫渔父,无一司缺此。”
的确,古人无论朝廷典礼、人生礼仪、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处处离不开酒,所谓“酒以合欢”、“酒以成礼”。
宴席上祭食之礼后,接行饮酒之礼。
主人奉觞向宾客进酒,叫做“献”;宾客回敬主人,叫做“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做“酬”。献、酢、酬一轮称作“一献按照规定,天子宴请五等诸侯,上公九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卿、大夫、土饮酒。则只有一献和三献。
正献之后,众宾客依长幼次序相酬,叫做“旅”。
旅酬之后,尽兴饮酒,图行无数,叫做“无算爵”。
九、最早人类语言?
苏美尔语 苏美尔语是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语存在的最早的证据,是伊拉克发现的Kish Tablet石灰岩石碑。
十、最早的人类人类最早的容器叫什么?
我们开始制作容器大约是在12000到20000年前。
虽然可能更早就使用容器了,但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确切证据的最早年限。但是,我们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经用葫芦瓢或者其它什么天然的容器了。但我猜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我觉得我猜的没错),人类史上真正的第一款“容器”实际上是婴儿系带。人类第一次穿衣服是在170000年前。在我们成为完全的现代人之前,我们就一直有制作服饰的传统。最早的衣服肯定是毛皮啦,有证据显示缝纫技术仅仅有40000年的历史。当时我们可能只是在毛皮上搞出几个洞,让他们看起来比较像衣服,而不是一条毯子。在服饰发展史的早期阶段,能够将衣服好好的折叠起来以便于更轻松地搬运婴儿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善。另一种关于早期容器的可能性是用动物的膀胱或者胃做成的储水容器。这种创新也出现在很早以前:这就是革制水袋。。估计想要找到相应的化石证据是没什么希望了,但我们的祖先会定期收集动物的胃和膀胱。没准在什么时候它们灵光一闪就想到就这些东西来存水了~ 好吧,我们的最后一个选项是:火炉。我们的先祖们在古代用这个玩意将烧红的炭火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来作为火种,想一想都比较方便啊。做个火炉很简单,只要找一块上面带坑的石头就好啦,或者你也可以自己DIY一个洞,要知道,这项工程可是完成于几千年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