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有古代时候的夜明珠吗
一、中国真的有古代时候的夜明珠吗
通常情况下,古代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
从固体物理学角度矿物性“夜明珠”的基体材料都是无机盐类晶体中的激活晶态磷光体。所谓激活晶态磷光体是指由于晶体晶格点阵畸变而获得“发光”本领的晶体,而这种畸变,又多半是由于基质内含某些重金属杂质(激活剂)所引起的。例如ZnS中含少量的Cu就能发出黄绿色磷光,此ZnS称为基质,Cu称为激活剂。
由于激活晶态磷光体中激活剂的不同可将激活晶态磷光体也就是“夜明珠”分两类:
1、永久发光的夜明珠: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能量进行激发,而是靠自身含有激活剂,如14C.3H. 147Pm.226Ra.232Th.等放射性同位素,能自身激发而发光的。
2、长余辉蓄光型夜明珠:磷光体中的激活剂没有放射性,必须靠外界的日光、紫外线等光源激发后才能发光的。常用的磷光体不下百种,它们的化学成分除了碱金属卤化物外,都是二价金属(Ca、Sr、Ba、Cd、Mg、Zn)的化合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硅酸盐,铝酸盐,钨酸盐,磷酸盐和卤素磷酸盐类。
二、荧光和磷光的发生机制有何不同,什么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磷光
荧光和磷光的发生机制有何不同?什么条件下可观察到磷光?
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磷光是当受激电子降到S1的最低振动能级后,未发射荧光,而是经过系间窜跃到T1振动能级,经振动驰豫到 T1最低振动能级,从T1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的光辐射。
室温条件下很少呈现荧光,只有通过冷冻或固定化而减少外转换才能检测到磷光。
三、洗衣粉洗衣的问题(请看问题说明)
你的裤子起毛主要是平时摩擦过多,与衣料也有关系。一般普通洗衣粉都是含磷洗衣粉,磷是一种高效助洗剂。在洗衣粉中加入15%的聚磷酸盐,能有效分解衣物中的污垢,清洁衣物
含磷洗衣粉以磷酸盐作为主要助剂,洗涤后的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后,水中磷含量升高,水质趋向富营养化,导致各种藻类、水草大量滋生,水质混浊,水体缺氧,使鱼虾等水生物死亡。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高含磷、含铝洗衣粉,洗衣粉当中的磷会直接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导致人体缺钙或诱发小儿软骨病;用高含磷洗衣粉洗衣服,皮肤常会有一种烧灼的感觉,就是因为高磷洗衣粉改变了水中的酸碱环境,使其变得更富碱性。如果不能将所洗衣物残留磷冲净(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至少须用流水冲洗衣物5 分钟才能减少磷的含量),日积月累,衣服当中的残留磷就会对皮肤有刺激影响,尤其是婴儿娇嫩的皮肤;另外,碱性强的含磷洗衣粉也容易损伤织物,尤其是纯棉、纯手类,长期使用这些以强碱性达到去污目的的洗衣粉,衣物也会被烧伤。
无磷洗衣粉一般以天然动植物油脂为活性物,并复配多种高效表面活性剂和弱碱性助洗剂,可保持高效去污无污染,对水中生物无危害。
四、钡的化合物是因什么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的呢?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现象,即它们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会继续发光一段时间。钡的化合物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
五、介绍一下灰磷,3Q
灰磷(又叫黑磷)是磷单质的一种形态 它的具体结构与组成现在尚无定论
它具有层状网络结构,能导电,是磷的同素异形体中最稳定的。
你只需要知道它是磷单质就行了
单质磷有几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白磷或黄磷是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结晶固体。密度1.82克/厘米3。熔点44.1℃,沸点280℃,着火点是40℃。放于暗处有磷光发出。有恶臭。剧毒。几乎不溶于水。在高压下加热会变为黑磷,其密度2.70克/厘米3,略显金属性。电离能为10.486电子伏特。不溶于普通溶剂中。白磷经放置或在400℃密闭加热数小时可转化为红磷。红磷是红棕色粉末,无毒,密度2.34克/厘米3,熔点59℃,沸点200℃,着火点240℃。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磷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是生命体的重要元素。存在于细胞、蛋白质、骨骼和牙齿中。在含磷化合物中,磷原子通过氧原子而和别的原子或基团相联结。
元素来源:
单质磷是由磷酸钙、石英砂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电弧炉中熔烧而制得。
元素用途:
白磷用于制造磷酸、燃烧弹和烟雾弹。红磷用于制造农药和安全火柴。
元素辅助资料:
西方化学史的研究者们几乎一致认为,磷是在1669年首先由德国汉堡一位叫汉林·布朗德的人发现的。他是怎么样取得磷的呢?一般只是说他是通过强热蒸发尿取得。他在蒸发尿的过程中,偶然地在曲颈瓶的接受器中发现到一种特殊的白色固体,在黑暗中不断发光,称它为kalte feuer(德文,冷火)。
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因而它最初从人和动物的尿以及骨骼中取得。这和古代人们从矿物中取得的那些金属元素不同,它是第一个从有机体中取得的元素。最初发现时取得的是白磷,是白色半透明晶体,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因此在暗处发光。当白磷在空气中氧化到表面积聚的能量使温度达到40℃时,便达到磷的燃点而自燃。所以白磷曾在19世纪早期被用于火柴的制作中,但由于当时白磷的产量很少而且白磷有剧毒,使用白磷制成的火柴极易着火,效果倒是很好,可是不安全,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白磷制造火柴。到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了红磷,确定白磷和红磷是同素异形体。由于红磷无毒,在240℃左右着火,受热后能转变成白磷而燃烧,于是红磷成为制造火柴的原料,一直沿用至今。
是拉瓦锡首先把磷列入化学元素的行列。他燃烧了磷和其他物质,确定了空气的组成成分。磷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空气的认识。
磷的拉丁名称phosphorum有希腊文phos(光)和phero(携带)组成,也就是“发光物”的意思,元素符号是P。
另外,我们常说的的“鬼火”是P2H4气体在空气中自动燃烧的现象。
磷,原子序数15,原子量30.973762,元素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发光物”。1669年德国科学家布兰德从尿中制得。磷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8%。自然界中含磷的矿物有磷酸钙、磷辉石等,磷还存在于细胞、蛋白质、骨骼中。天然的磷有一种稳定同位素:磷31。
磷有白磷、红磷、黑磷三种同素异构体。白磷又叫黄磷为白色至黄色蜡性固体,熔点44.1°C,沸点280°C,密度1.82克/厘米³。白磷活性很高,必须储存在水里,人吸入0.1克白磷就会中毒死亡。白磷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250°C或在光照下就会转变成红磷。红磷无毒,加热到400°C以上才着火。在高压下,白磷可转变为黑磷,它具有层状网络结构,能导电,是磷的同素异形体中最稳定的。
如果氧气不足,在潮湿情况下,白磷氧化很慢,并伴随有磷光现象。白磷可溶于热的浓碱溶液,生成磷化氢和次磷酸二氢盐;干燥的氯气与过量的磷反应生成三氯化磷,过量的氯气与磷反应生成五氯化磷。磷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如果空气不足则生成三氧化二磷。
约三分之二的磷用于磷肥。磷还用于制造磷酸、烟火、燃烧弹、杀虫剂等。三聚磷酸盐用于合成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