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炼铜的故事?
一、湿法炼铜的故事?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一次,葛洪之妻鲍菇在葛山用铁勺盛满曾青(硫酸铜溶液),几天后,葛洪拿那个铁勺使用,奇妙的现象出现了:铁勺变成“铜勺”,红光闪闪,葛洪的徒弟高兴得跳了起来:“点铁成金啦!”葛洪把“铜勺”放在火上烤,“铜勺”逐渐变黑。这些,葛洪在《黄白篇》(《抱朴子内篇·黄白》)一书中均做了记载。
在欧洲,湿法炼铜出现比较晚。15世纪50年代,人们把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偶尔看出铜出现在铁表面,还感到十分惊讶,更谈不上应用这个原理来炼铜了。
二、湿法炼铜反应现象?
铁表面由银白就红色,溶液由蓝色变浅绿
三、湿法炼铜的原理?
湿法炼铜的原理是:活泼金属置换原理。
根据活泼金属置换原理, 湿法炼铜的方程式为:
CuO + H2SO4 ---高温-----> CuSO4 + H2O,
Fe+CuSO4 --------> FeSO4+Cu。
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
湿法炼铜技术是我国古代人发明的,其原理就是用置换反应制取金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
湿法炼铜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不必使用鼓风、熔炼设备,在常温下就可提取铜,节省燃料,只要有胆水的地方,都可应用这种方法生产铜。
除了湿法炼铜外,还有一种炼铜方式为火法炼铜。
火法炼铜:热还原法。金属活动性在Al(含Al)之前的用电解法冶炼。 金属活动性在Zn与Cu之间的用热还原法冶炼。 金属活动性在Cu之后的用热分解法冶炼。
火法炼铜的方程式为:
2Cu+FeS2→Cu2S+2FeS,
Cu2O+FeS→Cu2S+FeO,
Ca(ClO)2+2CO2+H2O→Ca(HCO3)2+HClO,
ClO-+CO2+H2O→HClO+HCO3-。
四、湿法炼铜的原料?
湿法炼铜原料为铁与胆矾
湿法炼铜也称胆铜法,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再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
湿法炼铜是一种古老的炼铜法。根据历史记载,自硫酸铜溶液中用铁置换提铜的方法,即所谓胆铜法,在中国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已经应用于生产。北宋末年的胆铜产量约占铜总产量的15%~20%.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张甲著有《浸铜要录》一卷,可惜已经失传。
胆铜法生产有烹熬法和浸泡法两种。烹熬法据《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浸泡法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浸铜之法,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括铁煤,入炉三炼成铜。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所谓胆铜也。”胆铜法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湿法炼铜法。这些记载表明,中国早在公元10世纪前就已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直到16世纪才掌握这种技术。
五、什么是湿法炼铜?
湿法炼铜也称胆铜法,其生产过程:
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
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
六、用于湿法炼铜的盐?
用于湿法炼铜的原料是铁和硫酸铜,所以胆矾可做湿法炼铜的原料。
七、古代湿法炼铜的原理?
原理简介 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1.CuO + H2SO4 == CuSO4 + H2O 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CuSO4 + Fe == Cu + FeSO4 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湿法炼铜简介: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湿法炼铜技术是我国古代人发明的,其原理就是用置换反应制取金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
八、湿法炼铜的反应现象?
湿法炼铜湿法炼铜也称胆铜法,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各地所用的方法虽有不同,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胆水产地就近随地形高低挖掘沟槽,用茅席铺底,把生铁击碎,排放在沟槽里,将胆水引入沟槽浸泡,利用铜盐溶液和铁盐溶液颜色差异,浸泡至颜色改变后,再把浸泡过的水放去,茅席取出,沉积在茅席上的铜就可以收集起来,再引入新的胆水。只要铁未被反应完,可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第二种方法是在胆水产地设胆水槽,把铁锻打成薄片排置槽中,用胆水浸没铁片,至铁片表面有一层红色铜粉覆盖,把铁片取出,刮取铁片上的铜粉。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麻烦是将铁片锻打成薄片。但铁锻打成薄片,同样质量的铁表面积增大,增加铁和胆水的接触机会,能缩短置换时间,提高铜的产率。第三种方法是煎熬法,把胆水引入用铁所做的容器里煎熬。这里盛胆水的工具既是容器又是反应物之一。煎熬一定时间,能在铁容器中得到铜。此法长处在于加热和煎熬过程中,胆水由稀变浓,可加速铁和铜离子的置换反应,但需要燃料和专人操作,工多而利少。
九、湿法炼铜原理是什么?
原理简介 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1.CuO + H2SO4 == CuSO4 + H2O 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CuSO4 + Fe == Cu + FeSO4 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湿法炼铜简介: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湿法炼铜技术是我国古代人发明的,其原理就是用置换反应制取金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
十、湿法冶金的原理?
中国古代的“湿法冶金”:西汉时期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其含义是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或其它铜盐溶液中,可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先驱。
就是在铜的硫酸盐溶液中加入铁,可以得到铜。其实就是用金属性强的物质,去置换比它弱的金属(K、Ca、Na除外),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金属锌或铁,可置换得到金属铜,这就是湿法炼铜的原理,主要反应为:(1)CuSO4+Zn=Cu+ZnSO4; (2)CuSO4+Fe=Cu+FeSO4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