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废铜资讯 > 正文

河水污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07-03 02:29编辑:冶金属归类:废铜资讯

河水污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有哪些?

河水污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重金属是镉(Cd)、铜(Cu)与铅(Pb)一般常见的治理方法有:稳定固化法、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等。 1、稳定固化法:是重金属医生开发的的污泥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方案。此法对污泥进行原位修复,无需转运污泥,节约了搬运费用和储存场地费用;环境污染小、对环境破坏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重金属医生根据样品检测报告,针对性的进行稳固剂组分配比调整,以达到最优处理效果。步骤描述;将污泥投入搅拌机,投入污泥质量10%~30%的稳固剂,加入定量的水,搅拌3~5分钟,使污泥与稳固剂充分混匀,然后排出污泥,养生3~5天 (在覆膜或养生条件下进行养生,效果更好)。再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检测,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1—2007),进行分级:高于危险废物 阈值的判别为危险废物,进入危废填埋场;低于危险废物阈值的判别为一般固体废弃物,进入垃圾填埋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金属回收再利用以及污泥回用。在治理价格上可能稍高一点。 2、物理修复技术: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活性炭的吸附具有专一性并且活性炭的再生效率不高.掩蔽能有效防止底泥中重金属进入水体而造成二次污染,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清洁泥沙等,来源困难.同时掩蔽会增加底泥的量,使水体库容变小,因而不适用于较浅的河流底泥的修复过程. 3、化学修复:化学法需要投加大量的化学物质,提高了治理的成本,而且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化学试剂将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反应条件不易控制、操作也较麻烦,而且对底泥的副作用较大,影响底泥或水体中生物的生存.例如美国明尼苏达湖曾使用过硫酸铜多年,结果造成水体溶解氧耗尽,增加了内部氮的循环,铜在沉积物中的积累,造成对鱼类及鱼类食物链的不良影响.电化学法主要适用于含较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而由于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浓度一般较低,传导性较差,电流效率较低,电能消耗较高,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处理底泥重金属的污染. 综述上面的3种方法稳定固化法是比较适中的治理方法,在治理效果上展现出独特的一面。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的什么?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的极盛时期,制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日用器皿、生产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奴隶制时代青铜冶铸的高度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深腹,下部微收,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公斤计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后,当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将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再次掘出时,已经失掉一个立耳。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有一个立耳是修复时照着另一个立耳铸成后安装上去的。

上一篇:请问从万州到云阳的龙缸地质公园怎么走? 下一篇:废旧电池用完了扔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