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红石为原料生产金属钛的步骤有 1在高温下,向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lCl4和一种可燃性
一、以金红石为原料生产金属钛的步骤有 1在高温下,向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lCl4和一种可燃性
1在高温下,向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l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TiO2 + 2C + 2Cl2 =高温= TiCl4 + 2CO
2在稀有气体(如氩)氛围和加热的条件下,用镁与TlCl4反应可得到钛。
TiCl4 + 2Mg =高温= Ti + 2MgCl2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2时稀有气体氛围的作用--------保护Ti和Mg不发生其它反应
二、化学式名称的读法
1)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提问: a.常见气态单质及溴、碘的化学式:“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 名称:氢气 氮气 氟气 氯气 溴 碘 化学式: H2 N2 F2 Cl2 Br2 I2 b.金属、大多数非金属固体、稀有气体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 名称: 铁 铝 硫 磷 碳 氖气 氦气 化学式: Fe Al S P C Ne He 2)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写法:金左非右、氧右它左、右下加数 读法:先读后写,先写后读(总原则) a.氧化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氧右它左、右下加数;读法:氧化某、几氧化几某.例如:氧化汞、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其化学式分别为:HgO、CO2、Fe3O4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金左非右,右下加数;读法:某化某.例如:氯化钠、氯化钾和硫化锌,其化学式分别为:NaCl、KCl :3.化学式的意义 说明:某些化学式不仅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同时也能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组成,这种化学式也叫分子式. 例如:O2、H2O、CO2既是化学式也是分子式. 4.化学式的使用范围 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种化学式 (化学式的书写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规范) 5.化学式的写法与化合价密切相关 先约分,再交叉 +m -n A B其化学式为: AnBm 化合价记忆的顺口溜:一价钾钠银“卤”氢;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记在心;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七锰多样;铜汞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三二四五氮;二四六硫,三三五磷。 目前化学式的中文读法,据我所知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 一般按顺序把字母和数字按顺序读出来,别人知道是什么就行了。 我觉得只有对初学化学的人,才读化学式的,等到化学有一定水平了,说出物质的名称就知道化学式了,很少再去读化学式了。 基本上是由右往左读 平时多归纳
三、单质的化学式:__、_和_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在元素符号__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单质的化学式:_金属单质_、_固体非金属单质_和_稀有气体单质_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在元素符号_右下角_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四、汉代琉璃有什么历史?
《淮南子》中有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随侯之珠虽然美名天下,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其具体指向的是什么物品。直至1976年随侯墓出土人们才明白,所谓随侯珠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汉代琉璃珠。
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了,至战国时期则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其随葬琉璃器几乎均有琉璃珠。它的发展是与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琉璃质地更加洁净分不开的。
琉璃器常见的器形有珠、环、钟、碗、印章、剑首、璧等,其中战国时期以璧和珠为主,璧多饰以细小的谷纹,而珠多见蜻蜓眼式的,当然也有光滑无眼的,本文所列举的五件琉璃珠便是如此,这其中以蜻蜓眼式的最有魅力。
“蜻蜓眼”珠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我国最早的“蜻蜓眼”珠是出现在春秋晚期,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当时人们赋予了它“代表神人的眼睛,可用以抵御邪恶”的更深层次含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