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请问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雹是在强对流天气下形成的。这种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某地前期气温较高,后期高空有冷空气经过时,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即造成对流。在对流过程中,空气中已有的冰核等冰雹的“胚胎”在多次上升和下降中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大,当上升气流再也支托不住时,它便一落千丈,降至地面。夏天气温较高,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所以,冰雹一般在夏天出现。我市上次降雹,即是一个来自东北地区的冷空气旋涡向南移动经过本地时形成的,前几天我市气温一直较高,高空忽遇较强的冷空气,这便形成了强对流天气状态,从而造成了这次降雹过程。 但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天气现象,强对流天气只是冰雹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还需要其他很“苛刻”的条件,如强大的上升气流,速度至少应大于15米/秒,这样才能托住直径1厘米以上的冰雹;气流含水量应大于10克/每立方米,以保证10分钟内使冰雹胚胎直径增至1厘米以上;足够的低温和适宜的温度配置,以保证冰雹在上下运动时质量迅速增长。而这些条件的形成,还和当地的地形有关。一般来说,山区易形成冰雹。
二、大雾天的雾是怎样形成的!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三、露水,雾,霜,雨,雪是怎样形成的??
露、霜、雾、云、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云:各种云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但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有三个:一是要有水蒸气,二是要有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空气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会降低1℃),三是有充足的凝结核或凝华核。
云的种类很多。按云底的高低把云分为低云、中云、高云3大类,然后再按云的外形特征、成分、结构再细分为11类。
(1)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多由水滴组成,厚的或垂直发展的低云则是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混合组成。大部分低云能下雨、冬季能落雪。低云可以分为6类: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和碎雨云。
(2)中云: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以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中云可以分为两类,高层云和高积云。
(3)高云:云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全部由冰晶组成。高云可以分为3类: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
云的观测主要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和测定云高。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把视野内的天空分为十份,全天无云记为0,全天完全被云遮盖记为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记为1,占全天十分之二记为2,依此类推。云高是指云底距观测站地面的垂直高度,可以目测,也可以用仪器测量。
雨:雨指从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主要是由云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气转移、碰撞、合并等作用,不断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持时下降融化而形成。也有由液体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形成的。雨滴的直径约为0.1—7毫米。降雨根据成因可分为锋面雨、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根据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雪:雪是由冰晶组成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状或柱状的固体降水,是由于气温较低,水气在空中直接凝华而形成的。雪花的形状决定于空气中所含水气的多少及温度的高低。根据降雪强度的大小,降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
雹:雹是球形、圆锥形或形体不规则的冰状降水,常自升降气流特别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雹的直径大小不一,常见的为5—50毫米。雹核通常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常由许多透明层与不透明层相间组成。降雹的持续时间虽然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落下,力量很大,会打坏农作物或击伤人畜,有很大的破坏性。
雾:雾是近地气层中的一种天气现象。由大量的悬浮的小水点构成,使空气混浊,视野模糊不清。在严寒地带的寒冷天气,雾也有由小冰晶构成的。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充足,使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实验证明,在风力微弱并有充足的凝结核(或凝华核)存在的条件下,最容易形成雾。常见的雾和露、霜一样是由地面散热快形成的。形成雾的天气条件是:(1)晴夜,地面散热快;(2)近地面气层水蒸气含量充沛;(3)低层风速微弱;(4)大气层上下方向的乱流弱。
雾的出现标志着天气晴好,所以有“十雾九晴”的说法。雾多出现在冬天,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风速的增大,雾就会不断蒸发,逐渐消散了。
霜:霜是凝结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的白色冰晶。在少云无风的夜晚或清晨,最有利于霜的形成。晚秋时产生的霜叫做“早霜”,早春时产生的霜叫做“晚霜”。霜与霜冻不同,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冰晶。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如果气温突然下降以致形成霜,会使农作物受到伤害。这种灾害性的低温叫做霜冻。有霜冻的时候不一定有霜。出现霜冻的同时也有霜的称为白霜,只有霜冻而无霜的称为黑霜。出现霜的时候,由于水蒸气形成霜呀放热,能够起到一些缓和霜冻的作用。只有霜冻而无霜的天气对农作物的损害比有霜的天气更厉害,所以人们说黑霜比白霜厉害。农业生产上要预防的是霜冻的天气而不是霜的本身。防止霜冻的方法很多,例如熏烟、覆盖、灌水等,必须因地、因时、因植物制宜。
风:大气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热地方的空气垂直升向高空,冷地方的空气沿水平方向流到热的地方来;流到热地方的空气受热又升到空中,到高空变冷后沿水平方向流回冷的地方下降,下降到低空的冷空气又沿水平方向流到热的地方去,如此循环不已。所以,按其流动的路径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平时我们所说的风是指大气沿地面的水平运动。风对于地球上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风向指风刮来的方向,常用16或8个方位来表示。风速指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常用米/秒、千米/小时或海里/小时来表示。风向、风速的变化可以显示气流运动的特征,有时是天气变化的先兆。风级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定出的等级,常被用来估计风力的大小。风级最初是由英国人蒲福制定的,后经修改定为13或18个等级。